加装电梯:适合绝大多数多层住宅的电梯改造方案
第一部分:背景和现状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无电梯住宅加装电梯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许多老年人的刚性需求,上下楼问题是这些老年人每天都要多次面对的生活难题。由于这样的需求不能有效解决,很多中老年人只有通过卖房置换来解决。由于房屋买卖的市场化,一定会带动整体房价的上扬,这跟国家抑制房价上扬的政策相矛盾。同时,通过买卖置换,客观上造成老年人的居住水平整体下降,这又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矛盾。近年来通过民间的推动,政府已经关注到这个基本的民生问题并已经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但实际推动的住宅加装电梯的效果相当不理想。从数量上看,整个上海完成加装电梯的住宅非常少,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却非常多。政府给予的补贴不可谓不大,但实际效果不好,也不可持续。为什么一项惠民举措会实施困难?正是因为这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首先,需求的多样性和应对需求的复杂性需要政策经过顶层设计才能满足需求。其次,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从定义上来说是错的,至少是不严谨的。多层住宅原本的设计就是不考虑配置电梯的,加装电梯其实是将多层住宅改装成配置电梯的住宅。从现在已经完成的加装电梯的住宅看,无一例外都是在原有住宅外部加装传统电梯。笔者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造,这样的加装需要为每一例工程制定方案,同时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限制和矛盾。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筑设计单位和电梯制造企业,应用顶层设计的思路,为大批量多层住宅改造设计专门的电梯改造方案。笔者经过调研,上海现存的多层无电梯住宅中,相当大数量是2000年前后建成的砖混结构住宅,有着基本一致的入户通道,宽敞的楼梯通道完全可以加装一部小型电梯,而且根据笔者的设计方案,电梯和改造的费用合计不到现有方案的一半,完全不需要政府补贴。这个设计方案适合绝大多数多层住宅的改装需求。第二部分:电梯设计方案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小区六层住宅为例,入户楼梯通道宽度为2.44米,左右一梯两户。楼道平面长度为4.5米,楼面平台和半层平台分别占1.5米和1.2米,单侧楼梯投影水平长度约1.8米。笔者设计的电梯,轿厢长1.15米,宽0.75米,高2米,需要在上下楼梯中间切割出0.8米的空间作为电梯井道,利用钢结构在上下楼梯中间设置薄壁电梯井。原有楼梯约1.1米宽,改成0.8米宽,这个宽度大于入户门的宽度,不会影响通过楼梯上下通行和搬运家具。电梯前后外开门设计,载重300公斤,可以乘站3个成年人或者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电梯可以直达入户楼层,不像现有加装电梯的方案需要在半层停靠后再走半层入户。这样设计可以满足更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士上下楼。笔者设计的改造方案不需要占用小区公共道路和绿地;不需要深挖基坑而考虑地下管路;不会遮挡居民通风采光;较低的载重意味着较低的运行和维护费用;施工建造时间短意味着更低的建造成本;标准化的施工建造方案适用于大规模改造。按照一般情况一台电梯每天累计运行两小时,一天只需一度电。电梯和井道改造费用估算在人民币30万元以内(如果规模化改造,费用有望控制在人民币10万元左右),按楼层分摊原则,一楼不用不付;二楼每户1万元;三楼每户2万元;四楼每户3万元;五楼每户4万元;六楼每户5万元;合计30万元。电费和维护费按此比例分摊。很多一梯三户甚至一梯四户的住宅,分摊费用会更低。不同于传统升降电梯,本电梯设计方案特点:1. 适合改造的薄壁井道设计2. 前后外开门设计3. 集成开门机构设计4. 开关门受阻安全设计5. 单开门或双开门设计6. 断电保护和主动降层设计7. 断电和故障防关人设计8. 自动照明和监控设计
第三部分:政策设计方案长期来看,大规模住宅改造的可持续推行,应本着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必然需要取消政府补贴。但为了合理化、合法化改造住宅居民的经济利益,政府应当对于完成改造的住宅,修改产权分摊面积。有电梯配套的住宅分摊面积要大于没有电梯的多层住宅,多层住宅改造成有电梯住宅后,按物权法规定,电梯产权应当归属楼内全体居民,这样在居民房产证上增加产权面积将是合理合法的做法。比如,政策规定居民全额出资且完成加装电梯的,每户居民可以增加2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而且这个面积是可以按照市场房价进行交易的。这项政策将平衡低楼层居民和高楼层居民的利益,使低楼层的居民在少出资甚至不出资的情况下也能受益,提高了低楼层居民加装电梯的积极性和意愿,同时也降低了这项工作推行的难度和阻力。住宅加梯改造是一个百亿甚至千亿级别的市场,唯有在政府统筹下的商业化运作才能使其健康发展,笔者相信这项惠民工程能够顺应国内经济内循环的时代要求并最终成功。按照以上方案改建住宅,可以真正体现政府办实事、居民得实惠、企业能盈利。如果您也像我一样住在没有电梯的多层,也为现在或将来的上下楼问题烦恼,留个言说说您对这个方案的看法。目前这个方案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已经完成,特别注重了电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单个电梯的施工周期应该在一周左右。期待有资质的电梯企业能够试制,也期待有政府部门能够牵头试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