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安全”猛于虎
<p>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在战争中战斗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的猛烈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更令人费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而是在战斗机完成任务、凯旋归来、即将着陆的几分钟里。</p><p> 虽然外界环境恶劣,但是飞行员大脑正处于极度兴奋中,反而不易出现纰漏。一旦返航看到自己熟悉的基地时,他顿时有了安全感。而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却往往酿成大祸。因此,心理学家把这种心态称为“虚假安全”。</p>
<p> 毋庸置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虚假安全”的心态是普遍存在的。诸如“没事”、“小意思”、“哪有那么巧的”等,这些不负责任的回答,可谓司空见惯。可是,事实果真如这些人说得那么轻松吗?当然不是!不然也不会频繁上演特大交通事故、矿难、火灾等等一幕幕人间惨剧了。</p>
<p> 尤其象我们电力部门这种特殊行业,广大员工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虚假安全”心态的巨大危害性。因为我们整天接触的“电”这种东西,是一种极具隐蔽性的物质,平时看不见、摸不着,时间一长,难免滋生侥幸心理。在用电高峰期、恶劣气候下,一般不会出现人为操作失误引起的事故。但在平时,由于人的因素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却是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在我们电力员工队伍中,“虚假安全”的心态同样普遍存在。</p>
<p> 认识到这种心态的危害性及普遍性,我们就应该当机立断、痛下“杀手”。首先,应从建立健全职工安全事故预演常态机制入手,没事找事、小题大做,随时随地进行事故假想及安全教育;其次,要改变通常的安全检查模式,加强对非重点时段、单位、人员的常规性和突击性检查,做到安全检查人人参与,不留死角;最后,建议各基层电力部门,开展一些经常性的“居安思危”安全教育有奖征文活动,鼓励职工评谈心得体会、交流经验教训,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使“安全”二字成为职工主动关心的话题。</p>
<p> “看似流缓无险处,水底往往有沉沦。”前车之鉴付出的代价太过惨重,带给我们的教训故能如此深刻。安全、安全,虽是老生常谈,仍要警钟常鸣!只因一时的疏忽,再也没有悔过的机会!</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