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故障分析工作 提高安全生产管理
<p>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祖国各行业的建设也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不可避免的,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模式下,一些危险因素甚至是不安全隐患也在悄然增长,造成的安全事故也在逐渐增加。<br> 据相关专业机构统计,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达十多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2%左右。一起起矿难、一宗宗火灾……这些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之巨大,影响之恶劣,着实令人痛心、震撼。因此,国家职能部门多次强调要把安全生产放在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将其纳为企业责任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br>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很多企业纷纷把安全生产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看待,把单位的安全生产运营作为一项长期追求的目标,这也足以证明了安全生产管理在工作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其特有的不可间断性和长期性。<br>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安全管理是一门学科,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需要完整的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了实现安全生产,也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安全管理的工作水平。<br> 首先就让我们看一下什么是“安全生产”。通常我们所讲的 “安全生产”指的就是旨在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的一项方针,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一种狭义的解释,因为随着科技的飞快发展与技术的迅速延伸,如今的生产与以往已经大不相同——整个生产过程变得愈加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系统也发展得更加复杂、庞大。在这种情形下,设备与环境在生产要素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来越明显,它们对安全生产管理所起的影响已经无法忽略,因此,从现代的系统安全工程层面来讲,安全生产就是指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br> 这就要求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不仅要关注人身安全,也应对设备和设施的正常稳定运行引起足够的认识。<br> 发电工程拥有着庞大的运作体系,在这个复杂、庞大的体系中,系统中的每一部分能否安全运行,势必都将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起到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对设备和设施的故障分析工作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将对提高发电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起到很不错的促进作用。<br> 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故障的分析工作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现代企业对“故障”是如何定义的:“故障”一般是指元件、子系统、系统在规定的运行时间和条件内,达不到设计规定的功能。从人们对故障的这一界定来看,其分析应该包括类型与影响两个方面,这是因为系统的组成部分或构成元素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故障,对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采用这种分析方法,首先要找出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元素可能发生的故障及其类型,查明各种类型故障对邻近部分或元素的影响以及最终对系统的影响,然后提出避免或减少这些影响的措施。最原始的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只能做定性分析,后来在分析中包括了故障发生难易程度的评价或发生的概率。更进一步地,把它与危险程度分析结合起来,构成故障类型和影响、危险度分析。这样一来,只要确定了每个元素发生故障的概率,就可以确定设备、系统或装置发生故障的概率,从而就能定量地描述故障的影响,达到预期的分析目的。<br> 设备从正常运转到故障再到引起事故通常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常运转的设备首先是出现异常并表现和伴随一定的征兆状态,进而发展为设备故障,最终引起相应的事故。 在不同的阶段设备的表现形式也不大一样,仔细区分设备处于何种状态有助于我们妥善处理设备乃至整个系统的故障发展。<br> 对于发电工程而言,常见的故障形式比较多,如水泵、涡轮机、发电机的误起动、误停机、速度过快、反转、异常的负荷振动、发热、线圈漏电、运转部分破损;加热容器泄漏、不能降温、不能加热、断热、过冷却;热交换器、配管堵塞、泄漏、变形、振动;阀门、流量调节装置不能开启或不能闭合、开关错误、泄漏、堵塞、破损以及电气设备的接触部位磨损、驱动装置过载、处理单元死机等等。产生这些故障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在因素,从固有可靠性方面看,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系统、产品的硬件设计不合理或存在潜在的缺陷;系统、产品中零部件有缺陷;制造质量低,材质选用有错或不佳以及运输、保管、安装不善等。再一个就是外在的因素,从使用可靠性方面看,引起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条件和使用条件,系统或产品的环境条件与使用条件越苛刻,越容易发生故障。比如湿度和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振动、噪声、冲击、灰尘、有害气体等,这些不仅是产品可靠性的有害因素,也是对操作人员有害的因素,它们都是促发故障的原因。<br> 确定了故障的形式和产生故障的来源,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整个分析的思路是先按照“系统-子系统-元件”的顺序分解研究故障模式;再按逆过程,即“元件-子系统-系统”的顺序研究故障的影响,选择对策、改进设计。具体来说可以分以下几步来实施:<br> 首先是要明确系统的情况和目的并确定分析的层次,分析开始前应对整个系统的任务、功能、结构和运行条件等诸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分析开始时还要根据系统的情况,决定分析到什么层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分析的深度与广度。<br> 接下来根据对系统的分解和分析画出功能框图,在此基础上从可靠性的角度建立起可靠性框图模型,把实际系统的物理、空间要素与现象表示为功能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br> 第三步就是要建立故障模式清单、分析故障模式及影响,这是实施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的核心,通过对可靠性框图所列全部项目的输出分析,根据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设计资料以及以往故障记录,判明系统中所有实际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在选定、判明故障模式时可以借助启发性分析法来实现目的,多问“为什么”,多想“是什么”,多琢磨“怎么做”。<br> 判明故障模式完成后就可以研究故障检测的方法了,设定故障发生后,说明故障所表现的异常状态及如何检侧,例如通过声音、温度、振动的变化,仪表指示量的变化进行检测。对保护装置和警报装置,要研究能被检测出的程度如何并做出评价。通过这些提出校正措施或整改意见,提前对故障的发展进行干预以达到避免或减少故障发生的目的。<br> 同时,在对故障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还要确定故障等级,由于各种故降模式所引起的子系统、系统事故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处理措施上也要分轻重缓急并区别对待,从而使得处理过程更加高效、快捷,有的放矢。<br>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整套的故障分析体系,最后再根据经验、运行记录和设备说明评价故障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建立危险度分析,据此确定、优化校正措施和改进意见。将这些分析按项目名称、构成因素、故障模式、故障影响、危险程度、发生概率、检查方法和校正措施等方面设立必要的栏目和索引,简捷明了地显示出全部分析内容,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以方便查阅和指导安全生产,形成完整的故障分析、预防、处理体系。<br> 采取这一体系能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做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达到增强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br> 当然,安全管理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程,仅通过故障分析这一项工作还远远不够,但是,只要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并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实施下去,就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