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发生电梯故障事件,让人对我们日常生活必备设备忧心忡忡。 而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坐电梯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上班要做,乘地铁要坐,回家要坐,逛商场也要坐,而面对国内国外林林总总的电梯公司。除了电梯内饰以及表面是大家能看到的,而在电梯公司本身以及电梯修理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国家和物业公司还有特种设备公司有没有详细的规划和指导监督?而对乘电梯规则有没有规定?电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保养需要什么规范? 记得,上海世博会时候,上海地铁极力倡导“左行右立”规则,从2010年到现在,在上海各个地铁站,大家基本上已经很自觉地做到这点,让人欣慰。而商场火车站飞机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是否也进行了如此的规范不得而知。 另外,经常在地铁站,因为修理电梯的时候造成的人满为患,地铁相关部门没有及时的通知和疏导,有时候造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还有,现在高楼建筑越来越多,从原来的五层到现在的摩天大楼,越来越多的大楼里面的电梯承担者重要的运输作用。而一些老的小区,电梯上下行的时候“咯吱咯吱”的声响让人害怕,更有甚者,里面的灯或者空调经常坏,更有甚者,以前竟然穿过“电梯闹鬼”事件,让人不寒而栗。 言归正传,想说说我在电梯公司实习的种种幕后。 在大学毕业前期,找到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电梯公司实习,担任了跟单助理职位,负责电梯安装前施工现场井道大小确认,客户前提沟通,以及后期电梯施工中监察。因为是实习,所以对我们的要求不是太严,让我们熟悉电梯的基本参数以及土建和建筑图识别的工作。在工作的一年时间中,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电梯行业以及相关建筑行业背后的故事。 第一、电梯的性价比和公司的性价比成正比。也就是说,对于房地产公司,设计院以及政府部门,这连带的关系让建筑行业中小小的电梯行业承担了具体的枢纽地位。例如大的房地产甲方公司,根据建筑成型后的定位以及要求的电梯规格来说,有money的公司会要求质量好些的电梯,从性能到外观,而后期服务也会变成合同里必要的责任。而对于急功近利的房产公司,他们要求精简型,从性能到后期维护也打了折扣,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是节约了成本,但是对建筑入住主来说是潜在的风险。 第二、电梯产业链背后操守熟知的潜规则。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背后的潜规则大家都可以想象的到,而对于小小的电梯呢,一样的悲催。记得某地的一个大型旅游岛的电梯招标项目价值1.5个亿,后期投标下来,甲方的大大小小的同志们可能从中获得30%,那么这些钱节省下来给了他们的腰包,留给我们消费者的是电梯质量的下降以及后期服务承诺的推诿。 第三、电梯维护“走马观花”情况不容乐观。相比较,从电梯的设计开发,到制作施工,以及到后期的安装维护,是一个产业的延续。而这个行业,虽然不是暴利的行业,但是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也是特种设备处得一项重要项目。但是对于电梯公司本身,从事电梯设计,电梯生产,电梯销售,到电梯维护,很多都是良莠不齐的代理电梯公司的工作,员工是雇佣工,临时工,使得电梯的安装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装卸工的工资不是一般得低,所以从电梯的安装到后期的维护都存在了一定的风险。而现在电梯数量大增,维护工作多,而员工少,没有时间定时维修,也是隐患点。(至少在实习的城市) 第四、电梯行业恶性竞争导致了不规范市场。现在各行各业都呈现饱和状态,尤其是电梯行业,现在用的多了,才会供大于求,造成了很多代理电梯公司恶性竞争,为了价格,为了潜规则,为了增加业务,都会成了电梯行业的瓶颈。像这次奥迪斯电梯出事,可能国内的很多电梯公司会添油加醋造成了电梯行业的深省,也许有种幸灾乐祸的感觉,也是很多公司警惕起来,是坏事,也是好事。 第五、物业等客户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现在不仅仅是电梯公司本身,而电梯使用单位也对电梯的使用不在乎,致使了很多电梯隐患,造成了户主连声抱怨,说电梯不快,电梯通风不好,监控不好等等问题,所以对于电梯直接的管理者来说,有责任有义务进行电梯的检查以及后期问题处理。 说了这么多,这次电梯的事情是杀一儆百,让更多的公司知道电梯虽小也能事大。更让他们了解到电梯的问题不仅仅是单一谁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现在得人好像有个趋势,90年代的人很想住高楼,越高越好,现在得人想回归平地,越低越好,不论是高楼还是别墅还是农家,关于民生问题,不仅仅是某个电梯公司的问题,不要一味的指责某个电梯公司,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希望这样的事情能唤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上上下下的感受,飞一般的感觉,安全稳定的环境。使我们的共同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