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电梯已不仅仅限于安全、快捷等基本功能的实现,而是要求所有与人相关的设计都考虑人性化,包括安全、视觉、触觉、环境、国人习惯等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就是要为使用者(乘客)、检修检查人员等与产品相关人员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在2008年4月份的廊坊电梯展上,人性化概念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都被各厂商作为一个亮点进行展示。现在中低速电梯技术已经很成熟,而且被广大电梯公司所掌握,随着电梯企业越来越多,在这一块市场上已经不是以前一家或几家独步天下的局面,因此要赢得更多的市场空间,就必须进一步的提高产品质量;在已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就成了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客户信赖的至上选择。下面就从电梯操纵箱在轿壁上的安装位置,以及垂直方向的安装高度、内翻式吊顶等具体零部件的人性化设计来谈谈,以求抛砖引玉。
操纵箱位置的确定。操纵箱在轿厢内的布置方式虽然没有哪一个标准对其进行明确的规定,但是还有一些原则可以参照的。根据国人习惯,大部分人喜欢用右手去操纵按钮,因此操纵箱的位置就宜安装在轿厢的左侧,而不同的轿厢结构可能限制了操纵箱的安放位置。
操纵箱的位置是安装在处合适呢,还是安装在处合适?一般乘客在进入轿厢后都会选择面对轿门(入口),如果安装在处,就会增加乘客在轿厢内部的移动,尤其当轿厢内乘客比较多时,移动就比较困难,而且操纵选层按钮有可能被其他乘客遮挡住;如果安装在处,操纵处的操纵箱按钮就比操纵处的操纵箱按钮方便,就这一点来看,操纵箱安装在处比安装在处更加合适。
当然这只是一种情况,如果轿厢的前侧轿壁(处)空间不够安装操纵箱,那么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安装在处,因为此时处轿壁宽度必小,也就是说在这一区域之内不大可能站人,因为此处为轿厢入口。那么此时就不存在上面所说的情况,此时操纵箱可以选择安装在处,但还是宜把操纵箱安装在轿厢左侧。
如果是双开门轿厢,则应在轿厢的两个开门处均设置操纵箱,而且应按上面论述的一样安装在处。因为如果双开门轿厢只设置一个操纵箱,那么当乘客比较多的时候后进操纵箱的人员就比较难以操纵选层按钮,而且方便了一个轿厢入口进来的乘客,则对从另一轿厢入口进来的乘客造成不便。
操纵箱在垂直方向上的安装位置宜根据乘客肘高来确定,根据《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第1卷第1篇第10章表1-10-1,取18—60岁这一群体,男士:50%的肘高l2=1024mm,女士:50%的肘高l2=960mm。因此我们在选择l2值时,我们宜选取l2=(1024+960)/2=992mm,加上功能修正量6mm后l2=998mm,圆整后取l2=1000mm,此值为操纵箱最低选层按扭离轿厢底面高度。同上表1-10-1,取18—60岁这一群体,男士:50%的身高为1678mm,女士:50%的身高为1570mm,因此取平均身高=(1678+1570)/2=1624mm,而根据表1-10-10中“手的工作区”所示,按平均身高1624mm同比计算可得手方便地可到达区的上限为1800mm,则电梯操纵箱按钮宜排布在1000~1800mm以内。因此当电梯层站数太多时,宜采用多排按钮并排,而不宜采用拉长操纵箱的方式进行布置。
内翻式吊顶,目前的乘客电梯几乎都装有吊顶(装饰顶),但是大多数吊顶是直接与轿顶用螺栓连接,虽然这样结构简单,但却为以后的维修保养(例如照明器具的更换、灰尘的清除等等)及吊顶更换等造成困难。此种吊顶的照明器具一旦损坏,在更换时,至少3人以上才能操作:拆卸时,两人站在轿厢内托住吊顶,一人在轿顶上松开螺栓;安装时亦如此。这样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如果采用图3所示吊顶,则可以完全解决以上问题。照明器具安装在吊顶上,使照明完全与轿顶脱离,这样检修人员在进行检修时,只需一人在轿厢内松开连接螺栓,使吊顶下翻靠在轿壁上,检修人员可以安心的在轿厢内部,甚至搬个凳子坐在轿厢内对照明器具进行检修;检修完成后,一个人也可以轻松让吊顶恢复原位。这样轿厢处在平层位置时就可以把轿厢打到检修,既不用三角钥匙去打开层门,也不用像在轿顶上一样给人不安全感和不方便。
其他细微处设计,在改进前结构中存在锐边,而此位置上有可能站人,那么此锐边就可能对人形成伤害,而改进后结构增加了一个折边,这样就没有锐边,避免了对人形成的伤害。细微之处显真诚,就是如此细微之处,如果不改进,也不是一定就会对人形成伤害,但是有这种可能,而作了简单的改进后就把这种可能降为不可能。
人性化设计不能仅考虑在产品终端时面对的人员,而且要考虑加工、运输、安装等相关人员,也就是说要考虑的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之内与产品相关的人员。一个好的产品在外观、使用方便性等各个方面都处处为人着想,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温馨、舒服,在使用过程中越用越喜欢,越用越觉得方便;渐渐地就对生产这一产品的公司充满信任,以至会促使再次使用或推荐他人。作为设计人员除了遵循产品成本、结构性能等必须考虑的因素外,还应“换位思考”,从其他产品相关人员的角度去考虑,使产品的设计更加细腻、更加人性化。
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是在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中形成的,可以从众多产品或建议等平时的积累中得到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