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都在谈论梦想,谈论中国梦。作为电梯人,我的梦是什么?年逾古稀的我,还有梦吗?为什么还在为电梯苦苦而作?
只想趁着一息尚存,睿智不减之时,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多年积淀的经验,为我国的电梯业多做一点有益的事。现在可以说“电梯是我一生的梦”。
1962年,我从上海交大一毕业就分配到上海电梯厂。那时,全国只有,上海电梯厂、天津电梯厂、上海房屋设备保养厂、沈阳电梯厂等几家电梯厂,行业技术力量也有限。电气方面有解放前大学毕业的方春霖(上海)、张福恩(天津)分别带领几人,机械方面技术人员也有限,大学毕业生我算是早的了。从1960年代逐步开始了我国电梯的自主设计,产品更新换代,乃至电梯产品的出口。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就是电梯(中国迅达电梯公司)。电梯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命运让我赶上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年代,能实现抱负的年代。有幸负责或参与了许多我国电梯业的首创项目。
比如:
--1965年,为建于广州越秀山顶的广州电视塔设计的无封闭井道,全露天高层电梯(108m),考虑到防风,连限速器,安全钳都要特殊设计;
--1966年,设计的全透明自动扶梯为我国首次出口(装于澳门葡京饭店大赌场内);
--1969年,我国的首批地铁自动扶梯(北京地铁);
--1970年,为毛主席在上海的地下指挥中心设计了具有“空间轨迹”的专用电梯;
--1972年,为朝鲜平壤地下铁道设计制造了57台,世界上最高的单机驱动自动扶梯(垂直高度65m);
--1975年,为首都机场设计制造了我国首台自动人行道(长度100m);
--1976年,参与设计了我国首台高速直流无齿轮电梯(装于北京饭店,京西宾馆等地);
--1980年,开始参加我国首家合资电梯公司的技术工作,负责有关国产化,为我国的电梯专业化配套厂,做了大量的培植工作。
这些年负责并组织设计了几乎所有的电梯、自动扶梯机械部件(比如:曳引机、开门机、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等等)并形成了三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这些图纸在电梯行业几乎成了共享品。“哈哈,功不可没”。
标准工作对于行业至关重要。从电梯行业原来归口一机部的电梯标准《JB816-74》到第一版的《GB7588》我都参加了相关的工作,以及负责了《GB16899-1997》的主起草工作。
一句话:岁月漫长而艰辛,却也偶露峥嵘。
寄语电梯行业:
从事电梯行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处在火山口的感觉,因为我们的工作关系到亿万人的生命安全。尤其是近些年来电梯数量猛增,安全事故频发更令人坐立不安。电梯的安全问题涉及到设计、制造、安装、维修保养、物业管理、从业者素质以及监管等诸多方面。当前,从政府到业界都相当重视制订对策。 应该说确保电梯的安全是行业的头等大事。从原则上讲,从业者对电梯的安全负有刑事责任,需要我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
限于职能,我仅从技术设计方面谈两点看法:
1、 行业快速发展,技术能力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要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协会应多组织一些专题研讨会。比如曳引钢丝绳短时期就出现断丝断股问题,这个问题世界电梯行业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出现过,应该怎么解决?又比如制动失灵问题等等。
2、 安全规范是电梯行业最起码的安全底线,电梯设计不应该完全擦着底线的边走,因为这样会忽视大部分部件的寿命、可靠性、质量、稳定性。经常出故障的电梯绝不是好电梯。诚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是设计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但必须保证安全,性能稳定,寿命可靠这个前提,为此建议协会应组织编制更多的指导性的技术标准文件。
个人简历:
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起重运输机械专业;
1962--上海电梯厂,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设计科长;
1980—合资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上海电梯厂,技术科长、总工程师;
1999—从中迅公司退休;
退而无休继续为电梯行业工作
在电梯行业的历任兼职
--中国电梯协会理事
--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电梯技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现任浙江嘉联电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佑俭 (作者:李佑俭)(来源:中国电梯)
|